【实用】美与丑作文四篇

才智馆 人气:2.63W

在日常学习、工作抑或是生活中,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,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,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,切忌东拉西扯,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。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?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与丑作文4篇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【实用】美与丑作文四篇

美与丑作文 篇1

什么是美呢?美不仅是外貌美,还是心灵美。那么丑又是什么呢?丑是外貌丑,还是一个心灵丑。

美与丑到底有什么区别呢?心灵美与外貌美合在一起是美,心灵美与外貌丑合在一起也是美。心灵丑与外貌美合起来,叫做: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。”可见心灵美是最重要得。

历史上有许多故事是说人的心灵美和外貌丑,如:三国时期,诸葛亮是个才华横溢,风度翩翩的风流人物,他完全可以利用些条件娶一个窈窕淑女做妻子,但他并没有这样做,他考虑着为自己做大事的助手,于是他娶了一个内心美但外貌虽丑的,而有才华的女子。

还有一个事例仅仅只有外貌美,但心灵不美,这个事例是:俄罗斯的伟大诗人普希金,才华非凡,但他有个重要的错误——就是一为的追求外貌美,因此就是在一次宴会上,偶然遇见一个女子,被她的外貌吸引了,应此,这个女子花光了他的钱。就离他而去。所以诗人在30岁就死去了。

从上面两个例子中,我们知道心灵美的重要性。因为这样,生活才会有意义,才会更幸福。

美与丑作文 篇2

生活中的美与丑,时时都有,处处都有,只要去观察、去聆听、去发现。 和谐流淌的琴声、悦耳的鸟鸣、欢快爽朗的笑声、小朋友的读书声……比较美; 骗人的谎言、荒唐的迷信、突然的刹车声……比较丑。

万紫千红的鲜花、生命的绿叶、苍劲的树枝……比较美;蛀虫……比较丑; 当然,生活之美又不一样于艺术之美(艺术的形式与内涵本身就是一种美);从生活与理论而言:美,具有多样性。美与审美又属不一样范畴,所以,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。美,有时相对独立存在,又时常与真、与善融合在一齐,再加时间空间的变化,美与丑也在转化。人们为什么激动、宁静、烦恼、痛苦、愉悦、悲伤、坚强?肯定因为美与丑在生活中起着作用。

美与丑作文 篇3

盘古开天辟地,世界不再浑浊不堪,但仍是死气沉沉。直到女娲娘娘创造了人这种生物,才变得绚丽多彩。人,这个独特的生物开始以最原始的方式统治世界,并以其独特的光辉润泽了每一片土地。

这特有的光辉就是人性的美丽。人性的美源自于人性的善,也能从人性的善中体现。

小时候,母亲经常用《三字经》上的句子教导我,让我在懵懂间知晓了好多道理。母亲最常念叨的是: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这句。人,生来就是善良的,人性的美丽也能从人性的善中体现出来,也源自于人性的善。年青军官孟祥斌勇救落水女子,却因体力不支溺水而亡。女司机被轻薄,而公交车上却只有一个人冲下车去救他。这都是处于人的本能反应,也就是人性的善。而他们的举动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。人们都称他们为英雄,以他们为榜样,他们的举动彰显了人性的美丽,就像奥运火炬手,在每一个传递站点都有着不同的美丽,来自于同一光辉的美丽。

人性的美丽无处不在,像二月的春风,吹绿了世界的每个角落,春暖了人们的心房,吹出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。

无论恶人还是善人,来到人世时带来的总是一棵纯洁的心,一张可爱的脸,一身“本善”的'人性,那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。但美好的东西总是脆弱的。在茫茫人海中如果不掌握好自己的舵,可能就会迷失自己。纯洁的心可能会变得肮脏,可爱的脸可能会变得阴险,全身散发出的是野兽般的气息。但人的本性是不会泯灭的,“悬崖勒马”“浪子回头”的事不是经常发生吗?

人性的美,是能处处为别人着想,带给旁人快乐,让人舒服,就让人性的光辉在我们的身边闪耀,让我们将自己的心放开,勇敢的去接受别人,也勇敢的接受别人的爱。

用心地去感受生活,用心一点,再用心一点。

美与丑作文 篇4

中午,到了吃饭的时间,妈妈让我去买酱油,我迅速跑下楼梯准备跑到小卖部去,但真不凑巧,就在楼梯口,我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男孩,我想:我得赶紧走,不就的话他一定会哭,责任会怪在我的头上。我看他缓缓站起来,便准备溜之大吉,他却说:“姐姐,你要去买东西吗?那快走,我没事,不就蹭了点皮吗?”我看看他的膝盖,哪是蹭点皮啊,血都流出来了,我说:“你疼吗?你妈妈回家会不会打你。”他却轻松自如说:“没事。”然后忍着痛,走回了家。

我一边去小卖部,一边想:这个小弟弟可真勇敢,摔得这么疼都忍了呀,我一定向他学习。

我倒好了酱油往上走,路过小男孩的家时,听见房子里传来了一阵哭声,是小男孩的妈妈在打他。我听着听着,泪水夺眶而出,我真想进去保护他。

过了二天,我又见到了小男孩,他的腿上包了一层厚厚的纱布,原来是伤口发炎。那天,他只在膝盖上贴了一个创可贴,也就没管,这一切因我而起。责任因我担当,于是我和爸爸买了些水果来到小男孩的家。

我站了起来,我郑重其事地和小男孩说了一声“对不起”。

其实,美不美不在与别人怎么看待你,在于你怎么看待你自己。

TAGS:四篇